旧时菖蒲
□甘汝双
冬日的暖气里,空气干得绷紧了大腿。旧日里河边采来用作插花的菖蒲,不知何时,兀自散出绵软的薄絮。像与亲人失散的灵魂,在屋子里游荡。
这花是极寻常的,也最是清雅。自古菖蒲就与兰,菊,水仙,并称为花中四雅。文震亨在《长物志》有载“,花有四雅,兰花淡雅,菊花高雅,水仙素雅,菖蒲清雅”。
菖蒲被人重视,历来已久。先是被用作仙草灵药与寻常野味,进入人们的生活的。?“石上生菖蒲,一寸八九节。仙人劝我餐,令我颜色好。”意为常食之,可以延年益寿。
香蒲是多年生的草木,株型高大,叶片细长,坚挺似箭,凛冽中闪着逼人的寒光。常被人们赋予神性,自西汉起,菖蒲就已在皇家园林广泛种植,大放异彩。据六朝《三辅黄图》记载:“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,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树,有菖蒲百本。”
菖蒲与兰一样,天生有灵性。因其简洁,素雅,如莲一般出尘之致。其卓然俊逸的气韵也正暗合了文人宁静致远的秉性。成为其案头清供也是顺其自然的了。
自唐开始,菖蒲才从山间溪畔,皇家园林走出来,与石头完美组合,不着泥尘,成为文人案头的清供。正式被文人们请进书房则是在宋代,那个有极高审美品位,欣赏素雅至极的天青色的美好时代。
彼时,受历史环境限制,很多士子文人仕途不达,便转以在山间草木田园之境寻求慰藉。对于草木盆栽的兴趣浓厚,盆景就是在那时出现的。盆景作为浓缩的自然精华,这种微缩的自然,很快就成了文人雅士之间盛行的风尚和新兴雅好。
菖蒲不沾淤泥,仅借山石与清水,就能成其妖娆身姿。且长盛不衰,历时十年,也不见枯意。其高洁出尘的气质是君子之德的映射,正合了很多人的心境。古人喜玩菖蒲者,尤以陆游为最。“寒泉自换菖蒲水,活火闲煎橄榄茶。”他亲自为菖蒲更换山泉水,再围火烹煮橄榄茶,是诗人描述自己隐居生活的闲情之一。
苏轼是个盆景迷,而石蒲是其最爱。他曾与蓬莱县丹崖山下取涡石数百枚,用以养菖蒲。有文为记“登蓬莱阁下石壁千丈,为海水所战,时有碎裂,掏洒岁久,皆圆熟可爱,上人谓此弹子涡。取数百以养菖蒲。”除此还有“岁十之盆盎中,日与山海对”云云。
蒲草既可以在文人的书房阳春白雪,也可以在溪水之滨下里巴人。乡野山间的菖蒲临水而居,清新雅致,四季皆绿。细叶碧若翡翠,闪着玉石的光芒。周身散发着草木清香。
端午前后的菖蒲最盛。蒲叶岸长堪映带,荻花丛晚好相亲。再有不知忧愁的蜻蜓闲来立上蒲尖,振翅欲飞,那是颇有诗意的画面。若此时小坐蒲草花木旁,任露水湿透衣衫,任香气沾满发丝,一定很放松。
也有人不慕其香,贪其实用之功。人们将采摘的蒲草晾晒,巧手编织成蒲团,蒲席,蒲扇,让蒲草赋予了新的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