烧蜂窝煤的日子
□马媛媛
早晨上班,见楼下有几位大妈拿着蒲扇正在起煤炉生火烧水,我笑着说:“阿姨,现在都用天然气了,你们怎么还用蜂窝煤烧水?”她笑着说:“这么多年习惯了,丢不掉!”另一位大妈调侃道:“我们都是穷苦命,对蜂窝煤有感情。”烟雾袅绕中,我想起那段与蜂窝煤打交道的日子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,家家户户烧水煮饭都离不开蜂窝煤。劈柴、起炉子、做蜂窝煤这些熟悉的场景,相信,很多人回想起,都会深有感触。之所以被称为“蜂窝煤”,是因为每块煤上分布着12个孔,一眼望去,好似马蜂窝。使用时,先得把炉子起着,这可是技术活,如不掌握要领,就算你弄成个“黑脸包公”或被烟呛着半死,累得气喘吁吁,照样炉火一点就灭。这些苦,很多非家庭主妇人士都品尝过。
炉子起着后,把一块块煤眼儿对眼儿,放在炉膛中(炉膛中能放三块煤),烧火的时候,火苗就是从这些眼中窜上来的。做饭之前,先要把炉子下面的炉门打开,火就上的快。做完饭,为了节省,就把炉门关上。到了晚上睡觉前,把上面的火盖盖上,叫“封火”。记得那时,经常听到母亲对父亲吼道:“又忘了关炉门。”忘了关炉门的后果就是第二天早上,炉子里的煤烧光了,炉里尽是土黄色的煤渣,你又得费劲起炉子了。也有人偷懒,拿着火钳子找邻居家借块烧红的煤,来引炉,边夹还不忘说着:“差你一块煤,等会儿还你!”那位,也客气道:“不就是不块煤吗!干脆,中午到你家吃饭算了!”说完,二人都笑了。
煤烧光了,就得去买,送煤的拉着一板车蜂窝煤来了,老远就叫道:“煤来了!快来搬!”他们只管送,而不管搬。这个时候,住在一楼或平房以及家里孩子多的人家就占便宜了。“人多力量大”嘛!那些孤儿寡母只能一点点往家搬,不过,也不用担心,邻里都会来帮忙,就好像是自己搬煤,而且,服务周到,还将煤整齐码好。大家住在一起,就像一家人,这也是为何许多人至今仍怀念那段日子。
后来,很多人家为了省钱,开始自己制作蜂窝煤。这项工作一般都要挑选晴天完成,这样煤容易干。先将煤块敲碎,过筛,按比例掺入泥土,混匀,加适量的水,拌和,接下来,用铁制的模子,往弄好的煤料上,用力冲下去,再反复碾压几下,自感模子里的料已垒扎实了,便提起模子走到能晒到阳光的平地上,用脚轻轻一踩脚蹬,于是一个漂亮的蜂窝煤便新鲜邮炉。有了第一个,后面只要重复相同的动作就可以了,很快,平地上摆满了一大片。
经过阳光透晒,用手摸摸,感觉差不多了,就可以开始收煤了。等一切都忙完了,手上、脸上都黑乎乎一片。不过,望着劳动成果,心里格外高兴。蜂窝煤,除了不够卫生外,另外一个缺点就是不注意的话容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,我们那也曾发生过“煤气中毒”的悲剧。
如今,我们早就告别了这“一吹一脸灰,让烟熏得直掉眼泪”的烧煤岁月,可却无法忘怀蜂窝煤带给我们的温暖,正因为有了它,寒冬就有了暖意。